壹‧前言
「當寫文章像每天吃同樣的排骨便當,一成不變,文章就索然無味了!」
在過去,從小學到國中到高中,國語文的寫作教學,我們的老師沒有時間教,沒有有系統的教,所謂的作文補習班,一個模子走遍天下,猶如臺北市的排骨便當:睜著眼,閉著想,大口吃,完全一個味。多數學生一說要寫作文,就面有愁容。原因是:
第一、學生不曉得怎麼寫才會好?
第二、學生不曉得怎麼寫是不好的?
學生不是沒有寫作材料,是沒有累積材料的習慣與經驗,久而久之,最後變成沒有寫作的能力。追根究柢,原因是──缺乏發現與缺乏思考,我們今天只選定前者來談,說一說觀察力與寫作力的關聯性,只要是人,都有能力寫出感人的作品,這個潛在的能力,人人都有
,有,為什麼不開發呢?
壹‧觀察的定義
什麼叫「觀察」呢?作文教學中的「觀察」,除了有「看」的意思外,還有「調查」、「考察」、「體驗」的意思。要想讓學生寫出充滿生活氣息、富有真實情感的好文章,必須引導學生透過觀察、了解,研究一切人物和事物(含動物、植物、靜物),去了解外在世界,認識生活,從而深刻的獲得寫作材料。觀察可以分為「有意觀察」與「無意觀察」兩種。
(一)有意觀察:
「有意觀察」,就是有目的地針對某一事物進行觀察。它常常是根據作文的要求,事先確定觀察的對象、觀察的目的、擬好觀察大綱,並帶好觀察筆記本。然後根據觀察的目的,有重點、有步驟地進行觀察,並且隨時做好觀察的記錄。這種有意觀察,由於是有目的的,觀察的對象明確,觀察者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,因而觀察的效果最佳。
(1)為了寫「荷花池畔」,我讓建中學生長期觀察,醞釀期一年。
(2)為了寫「逛菜市場」,我先帶領學生到傳統市場分組觀察。
就培養寫作力而言,觀察力是一個最好的開始,也是最具體的開始。
(二)無意觀察
「無意觀察」,是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。這種觀察沒有明確的目的,碰到什麼就觀察什麼,有時甚至是對什麼感興趣就觀察什麼。這就要求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,隨時留心觀察身邊的人物和事物,培養敏銳的觀察力。有意觀察打好基礎,無意觀察就形成一種能力。
一個好演員,看了劇本就領會八九分。馬上能上場,就因為他每天打開眼睛都在觀察。
貳‧觀察的基本要求
作文教學中的觀察有哪些基本要求呢?
(一)觀察要遵循順序:
觀察點是我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,有固定的,也有移動的。要有遵循順序的概念。
(1)「固定的」:就是站在一個地方,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。如由遠及近,或由近及遠;從左到右,或從右到左;從裡到外,或從外到裡;從上到下,或從下到上;從整體到部分,或從部分到整體等等。如果不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,那麼寫出的文章就很可能犯了雜亂無章的毛病。
以觀察「小貓咪」為例:
這隻小貓咪有長長的鬍子,渾身上下長著白白的毛,圓圓的眼睛烏黑發亮,彎彎的小尾巴一翹一翹的,紅紅的小嘴,雪白的牙齒,像是在對著人笑。在陽光的照耀下,小貓咪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,身上閃著銀光。
這篇有關小貓咪的片段寫作,就沒有寫作順序的觀念。視覺的文字描寫不錯,但是順序錯亂破壞了文章的美感。他先寫貓的鬍子,再寫身上的毛,然後寫眼睛,接著寫尾巴,緊接著回過頭來寫嘴巴和牙齒,最後又寫貓咪的瞇瞇眼。短短的一段話帶給人顛三倒四的感覺,寫得沒有條理,問題就出在觀察沒有遵循順序。
(2)「移動的」:是另一種觀察,由於不斷的移動,觀察的景物就「景隨步移」,因此,記敘描寫時應隨時把觀察點交代清楚。
以「逛臺北一○一」為例:
在記敘時就要交代你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景物,接著以在廣場上……我搭上了電梯……我走進了購物中心……在頂樓我看到了什麼……,把觀察點寫清楚了,「景物」隨著您的步伐的移動而「不斷變化」,別人就不會感到雜亂無章了。
(二)觀察要全面精細:
除了要把事物組成的各部分做精細的觀察,還要全面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各個階段,這樣,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生動具體。我們教學生觀察一個物體,不妨從身邊找材料。
以「十元硬幣」為例:逐一分解開來,一部分一部分地看,就能看得很仔細、很全面,描述起來就很具體、很生動,就不會空洞乾癟了,這就叫做全面精細的觀察。
也許您會問,那要如何做全面精細的觀察呢?
(1)要觀察事物的全部過程:
任何事物的生長發育、發展變化都有一個過程,我們想指導學生全面地觀察事物,就要觀察它生長發育或發展變化的全部過程。如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、觀察景物的四季變化或早晚變化、觀察一個人思想的轉變、觀察一件事或一種現象的起因、經過和結果。以「登阿里山觀日出」為例:要求學生觀察日出前、日出時、日出後的不同景色。重點是觀察日出時的情形。
(2)要從多方面去觀察:
事物總是多側面的、多角度的。
例如:觀察「太陽」:清晨剛冒出地平線的太陽是金色的,早晨的太陽是紅色的,中午的太陽不可正視,陽光則是白色的,黃昏時的落日則是橘黃色的。
(3)觀察事物之間的關係:
任何事物都不是偶然的,即使是偶然發生的事件,也有它內在的必然因素;也就是說,任何事物的發生、發展、變化都不是無緣無故的,都有它的前因後果。任何事物也不是孤立的
,它的存在與周圍的事物、環境密切相關,所以觀察一種事物,還要注意觀察它的周邊關係,
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。
例如:若要寫南海學園的相關文章,就必須了解植物園的相關位置──二級古蹟布政使司衙門、植物園標本館、國立歷史博物館、教育資料館、教育廣播電臺、藝術館,還有建中、國語實小、農委會等等。
(4)要有重點地觀察:
觀察事物要全面,但不能平均分配,還必須有重點地觀察,這樣作文時才能突出事物的特點,帶給人深刻的印象。那又要怎樣有重點地觀察呢?
1‧根據觀察的目的確定觀察重點:
例如:觀察「果菜市場」:(萬大路果菜市場)如果目的是要觀察市場的供應情況(颱風天),那就要以蔬果產品作為重點,看產品是否豐富?品種是否多樣?或色是否新鮮?品質是否優良?市場是否活絡?如果目的是觀察買賣是否公平?(三星蔥‧林邊蓮霧)經營是否誠信?那就要著重觀察商家的經營態度?經營的品質?經營的作風?看他們是否橫行霸道?是否哄抬物價?是否短少斤兩?是否童叟無欺?是否灌水做假等等。
2‧根據觀察對象確定觀察重點:
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,觀察時應根據事物的特點來確定觀察重點。
例如:同樣是樹:「松樹」的特點是「挺拔→傲岸剛勁」;「柳樹」的特點是「柔細→婀娜多姿」,這麼看,那麼「松樹」的觀察重點是「樹幹」;「柳樹」的觀察重點則是「枝葉」。
3‧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觀察:
很多事物的特點,並不是在觀察前就能確定的,它往往必須透過全面的觀察,才得以認識清楚。因此,必須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,深入地對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或方面進行重點觀察
。例如:觀察「爬山虎」(蔓藤類)時,我們會先看到「爬山虎」生長的地方,再看到「爬山虎」的葉子,等到又發現了「爬山虎」的莖上有「腳」,最後將「腳」做為重點來觀察,看它是怎麼生長的、怎麼爬的,最後觀察腳的變化和作用。
(4)抓住重點深入觀察:
觀察重點確定以後,就要對重點部分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,確實掌握事物的特點。
以<三星鄉的上將梨>為例:觀察上將梨自然要以「梨」的果實做為重點,從它的形狀、色澤、滋味幾方面進行細緻的觀察。
(三)觀察要抓住特點:
什麼叫做特點呢?簡單的說,就是這個事物具有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東西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,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點,才能真正認識事物,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實面貌反映出來。
以觀察「烏龜翻身」為例:烏龜翻身有牠的特點──牠先是伸出頭頸朝地上一頂,四肢一划,然後硬殼一弓,身子就翻過來了。烏龜翻身的樣子,便是牠的特點,只有觀察時抓住了特點,作文時才能寫得逼真。
(四)觀察要五官並用
要使觀察深入,不但要用眼睛看,還要耳、鼻、舌、口、身並用。請看下面這篇短文:
媽媽端著一小盤花生米走進廚房。花生米那一個個小小的橢圓形的身上,穿著粉紅色的外衣。媽媽把它們一股腦兒倒進了滾燙的油鍋裡,鍋裡便劈劈啪啪地響了起來,不時還有幾個「調皮鬼」蹦蹦跳跳的。媽媽將鏟子不停地翻炒著,不一會兒,花生米那粉紅色的外衣變成了紅色的油外套,並且發出「吱吱」的響聲。這時媽媽把它們鏟到盤中,又往上面撒了一些玉屑似的精鹽,一股香味直衝鼻孔,真讓人垂涎欲滴,咬一口真叫脆,吃一粒滿口香。轉眼間,一盤花生米被我一掃而光。
作者為什麼能把花生米描寫得如此生動?因為他運用了自己的眼耳鼻舌口手足等各種器官,進行了綜合觀察。
參‧結語
出一個題目,馬上叫學生現場寫作,憑什麼學生作文會寫得好?先教「創意」,不教「基礎寫作」,學生憑什麼作文寫得好?五十多年來我們教學生寫作文,都是讓學生第一次上投手丘就要他馬上成為王建民。寫作的問題都是從檢驗學生的能力出發,沒有從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開始。從現在起,就從觀察力起步,一步一腳印,做好觀察力訓練,讓學生進行寫作之前,有完整醞釀的過程,這才算是做好蹲馬步的寫作基本功。(北市《教師天地》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